原标题:2020年即将收官,深圳智慧城市建设交出亮丽答卷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2月28日讯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即将过去的2020年极不平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复杂严峻。然而,在近一年的风雨洗礼下,深圳却跑出了经济“加速度”、蓬勃发展的ICT技术也激发了城市潜能。
上半年,深圳GDP12634.30亿元,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6.6%到上半年同比增长0.1%,实现V形反转。下半年,深圳经济不断回暖向好。据核算,前3季度,深圳实现GDP19786.98亿元,同比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增速比上半年回升3.2个百分点,延续3月份以来的复苏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上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3.6、27.5个百分点。
在经济形势持续不断向好下,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交出了亮眼答卷。
8月17日,深圳宣布已建成4.6万个5G基站,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5G覆盖全国领先。
11月17日,在由联合国人居署、世界经济论坛等联合举办的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深圳市荣获“全球使能技术大奖”。全球智慧城市大奖大中华区评审委员会秘书长毛辉东表示,深圳智慧城市先行示范的做法,为全国乃至全球树立了典范。
12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课题组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全球城市价值链——透视人类文明时空演进》(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公布。深圳在2020年的可持续竞争力由去年的第19位跃升至第9名,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名,也是内地惟一闯入前十的城市。
至此,深圳商事主体总量已达到350多万户;2016年-2019年新引进近100万人才;涌现出华为、腾讯、大疆、金蝶等一批深圳成长起来的头部科技企业……
站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之际回望深圳这一年的智慧城市建设不难看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法制环境下,创新的深圳就像一座雨林,滋养和发展了众多科技企业成长;科技企业也在反哺着深圳这座城市,让城市的雨林更“丰盈”、更“繁盛”。
日前,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佳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实有人口2000万的超大型城市,深圳正以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政府改革为重要抓手,努力推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市民三位一体,打造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的城市典范。
第一板块:智慧与城市
城市治理和发展需要“智慧”
“数据”融通是智慧的基础
深圳早在2010年便提出了“打造智慧深圳”的概念,而扎根于深圳的华为是国内最早进入“智慧城市”领域的科技企业之一。2013年,华为企业业务开始在全国走上助力城市智慧化建设的道路,其国内首个智慧政府项目在2014年落地深圳龙岗区。记者日前采访了华为中国区政企业务副总裁、深圳政企业务总经理陈斌,在问及智慧与城市的关系时,陈斌表示,从智慧城市的维度看智慧,智慧就是要有数据,并且是要打通的数据。
陈斌说,城市的治理需要智慧,智慧的对应结果是提高效率,什么能提高城市治理和产业行业效率?就是让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有效数据资源实现共享,让这些融通的数据和新技术真正能提升产能、产值和效率。
陈斌表示,以如何更快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贷款、降低更多利率来说,企业有产供销存等各方面的大数据,这些数据一部分在企业、一部分在政府、一部分在银行,其分布在跨领域的多个业务部门中,如果能将这些数据打通,再加入AI精准算法,银行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被贷款企业做精准画像,从而能够更快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放贷做好服务。
深圳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改革政务
让数据多跑路、让服务更智慧
事实上,打通多方数据、让数据多跑路,并让其产生更大价值正是当前深圳在智慧城市领域积极探索并已成功实践的方向之一。12月20日,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9~2020)》评选结果显示,全国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排名深圳位列第一。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深圳首先用科技赋能,从2月7日起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深i您-健康码”,创新推出了手机“亮码”“扫码”无接触通行模式,到目前,“亮码”行为已经超过4亿次,实现了“一次申报”、“一码通行”,同时借助大数据织密织牢防控网,为疫情防控提供精准助力。截至12月9日,“深i您”小程序累计注册人数达2549.2万,累计访问量24.47亿次。之后又先后上线“深i企-精准服务企业”平台和“抗疫惠企政策精准办”的服务,让受到疫情冲击的企业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服务企业的温度。